伴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中美科技冷戰以及美國對于華為的“極限施壓”,近日,臺灣《經濟日報》刊文指出,,自2019年下半年起大陸品牌廠及半導體廠配合本土化、去美化目標,掀起自行研發芯片的浪潮,蘋果等美國品牌廠追求產品差異化,也開始走上自研芯片路,兩大需求動能為臺灣地區IP、ASIC、設計服務等廠商帶來好光景。

文章指出,美國實施華為等禁令,一則為了拖累中國半導體先進制程進程,二則擴大美國半導體廠的市占率,確保美廠繼續賺取世界財富,最終達到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
對于華為遭遇的三次禁令,文章認為,從2019年5月先禁止華為使用美國產品,到2020年5月再禁止華為芯片使用美國技術生產,再到2020年8月擴大解釋禁止華為采購含有美國技術的芯片,等于一步步全面封鎖華為。但同時,美國卻開后門放行美國廠商供應華為非高端的芯片,去年底陸續簽發美國廠商出口許可證。
今年9月15日華為禁令正式生效后,AMD隨即表示,已取得美國“實體清單”中“某些公司”銷售產品的許可證,意旨華為采用AMD處理器的Matebook等產品不受影響。若從時間推斷,AMD的許可證應是2019年針對美國廠禁令時就已拿到,不受今年針對非美國廠的禁令影響,才可繼續使用。同樣,英特爾也表示,2019年底申請的許可證已經獲得美國準許,將繼續推動與華為筆記本方面的合作,更可確信2019年所發的許可證,在2020年9月15日后的有效性。
文章進一步指出,AMD及英特爾都是供應華為筆記本相關零組件,并非美國打壓華為在5G相關領域的重點,加上華為在筆記本電腦等產業地位仍不如手機,這可能是美國愿意放行的原因。
文章分析認為,只要去年有取得許可證的美國廠商,應都可繼續出貨給華為。例如美光在去年12月18日發布聲明表示,已收到所有請求的許可證,解禁大部分產品的銷售。微軟在去年11月20日聲明表示,已獲得向華為銷售軟件的許可證申請。
文章指出,美中科技冷戰使未來半導體產業間的流動不會再像過去一樣全面而自由,雙方各自建立自己生產供應鏈。整體來看,對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反而是有利局面。
事實上,自2019年下半年起大陸品牌廠及半導體廠配合本土化、去美化目標,掀起自行研發芯片的浪潮,蘋果等美國品牌廠追求產品差異化,也開始走上自研芯片路,兩大需求動能為臺灣地區IP、ASIC、設計服務廠營運帶來一片好光景。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大陸IC設計廠、手機廠或系統廠等并無足夠的芯片設計人才或know-how,想要加速完成自研芯片的設計定案,定制化晶片又要符合手機廠或系統廠的產品差異性需求,同時又要避開使用美國技術,只能依賴臺灣地區IP廠或設計服務廠的火力支援。
此外,臺積電等晶圓代工廠本身ASIC及設計服務技術支援團隊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所有客戶需求,導致部分客戶的技術支援工作外包,成為ASIC及設計服務另一個重要市場需求來源,例如臺積電的協力廠的創意、世芯-KY,自然成為此趨勢的受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