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智能音箱在全球攻城略地的一年,銷量突破3000萬,相比2016年約500萬的銷量至少增長六倍!結合產業鏈各方消息,預計2018年全球智能音箱市場將突破6000萬,銷量再翻一番,同時國內市場也將實現10倍增長,銷量突破千萬大關。毫無疑問,智能音箱引爆了語音交互,成為語音交互落地的“第一戰場”。
那么,智能音箱之后,語音交互的下一個“戰場”會在哪里?
隨著語音巨頭搶占語音入口,藍牙設備智能化已成為下一波競爭的關鍵,而身處其中的無線藍牙耳機正披著“智能”的外衣,開始頻頻嶄露頭角。
近期,打著“智能”的旗號,無論是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索尼、Bose等傳統耳機音頻公司,還是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內容服務公司都將目光盯到了無線藍牙耳機身上,并推出或正要推出“智能耳機”,仿佛它就是語音交互的下一個戰場。

▲支持語音助手的藍牙耳機廠商不完全統計
一、智能耳機?“掛羊頭”而已
2017年10月谷歌推出了無線耳機Pixel Buds,主打語音實時翻譯;同時期三星也推出了自家的Gear IconX,主打運動健康和語音交互;2017年12月咪咕&科大訊飛和1MORE&騰訊叮當都推出了類似的無線藍牙耳機,并打出了“智能耳機”的旗號;2018年1月AI創業公司出門問問同樣打著“智能”的招牌推出TIcPods Free,并稱“語音交互的下一個引爆點就是耳機”······
如果再加上亞馬遜為讓藍牙設備智能化而在2018CES上發布的Alexa移動設備開發套件,蘋果將會在今年發布內置語音喚醒Siri的新款AirPods,以及百度也將會在近期發布藍牙開發套件來使設備智能化,似乎這個“新生事物”真的要火。

拋開這些所謂的“智能耳機”能否爆發,是否是語音交互的下一個引爆點不談,智東西發現,單單是“智能耳機”這個概念本身具有極大的片面性和誤導性,究其本質而言,“智能耳機”就是一個無線藍牙耳機,跟普通的藍牙耳機并沒有本質區別,其只是智能手機中語音交互場景的延伸,并無智能可言!
既然談到了耳機的智能化,我們通過觀察市面上的耳機發現,可以從“通信、交互、感知、計算”四個維度來判斷一款藍牙耳機的智能化程度,可以看到除了一些耳機加入運動健康的功能外,市面上大多數鼓吹“智能耳機”的企業其實連簡單的語音喚醒就做不到,更不要說將語音助手植入耳機,打造一款獨立于智能手機之外的智能設備。但智能化程度也并不意味著市場占有率和用戶體驗,比如Vinci 2015年就推出了獨立于手機、具備語音交互的智能頭機,但是整體行業支持不成熟,市場需求也并不明顯,反而是配件屬性更強的無線藍牙耳機再次獲得了青睞。

通過記者對近期對市面上推出的以“語音、智能”為賣點的耳機的觀察,我們發現在該類耳機的產品思路仍然是作為手機配件的輸入輸出設備(配件)存在,無線耳機通過藍牙與手機APP相匹配,使用智能手機中的語音助手(如Siri)。
換一種說法,在智能手機中你需要在很近的距離使用語音助手,那么現在通過無線藍牙耳機的支持,它可以把你的語音指令及時的傳到手機端,你就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使用手機中的語音助手,這就相當于延展了手機語音助手的使用空間。
但與之前的無線耳機相比,這些冠以智能之名的耳機不過就是增加了一個觸控指令以便喚醒手機中語音助手而已。說道語音交互,目前市面上的這種藍牙耳機大多還是通過觸控來交互,直接在耳機中實現語音喚醒的則少之又少。
我們無意定義智能耳機,但冠冕堂皇的將藍牙耳機冠以“智能耳機”之名,無異于掛羊頭賣狗肉。與此同時,我們不否認藍牙耳機在新的發展契機下存在再次引爆市場的可能,更不否認未來會在耳機中加入語音喚醒甚至植入語音助手。但針對當下這波在語音交互浪潮下誕生的耳機,我們認為更應該成為藍牙耳機或者無線藍牙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