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廣州廣證恒生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發布新三板鋰電池產業鏈研究報告稱:廣證恒生跟蹤覆蓋的110家新三板鋰電池產業鏈企業(剔除上半年已退市企業)中已有108家披露2017半年報:總計實現營收161.36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49億元,其中有4家企業營收規模超過10億,18家企業營收規模超過2億;歸母凈利潤總計19.95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為1848萬元,共85家企業盈利,占比78.70%,其中有14家企業歸母凈利潤超2000萬元。


鋰電池產業鏈整體向好中分化凸顯

新三板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整體營收利潤高速增長,成長性優于主板企業。截至2017年9月6日,新三板鋰電池產業鏈110家企業中已有108家以披露2017年半年度報告,總計實現營收161.36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49億元,其中有4家企業營收規模超過10億,18家企業營收規模超過2億;歸母凈利潤總計19.95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為1848萬元,共85家企業盈利,占比78.70%,其中有14家企業歸母凈利潤超2000萬元。
與2016年上半年相比,已公布半年報的108家企業2017年上半年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為44.41%,平均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2.46%,營收利潤均呈現高速增長。對比主板鋰電池指數81只成分股,2017年上半年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29%,平均歸母凈利潤27.89%。

鋰電池產業鏈新三板企業的增長速度相比主板企業更加強勁。
營收利潤呈分化態勢 毛利率總體走低
廣證恒生將鋰電池產業鏈細分為上游原材料、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輔材、動力電池和非動力電池、BMS和PACK、鋰電池檢測、鋰電池制造設備等細分領域,并將各細分領域內的新三板企業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和毛利率變動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
(1)營業收入:大部分領域的平均營業收入實現增長,其中上游原料和鋰電池檢測領域的加權平均營收增長率均超過75%;考察營業收入增減變動企業數量,變動趨勢較為一致的細分領域包括上游原材料、鋰電池檢測、負極材料等;變動趨勢分化比較顯著的細分領域則為正極材料、輔材、動力電池等,其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行業主流風向由磷酸鐵鋰電池向三元材料電池的轉變。

(2)歸母凈利潤,除了上游原材料400%以上的超高利潤增速外,正極材料、隔膜、非動力電池、鋰電池檢測和鋰電制造設備等細分領域也實現了30%以上的利潤增速;考察歸母凈利潤增減變動企業數量,變動趨勢較為一致的細分領域依然是上游原材料、鋰電池檢測、負極材料等;變動趨勢分化最為顯著的細分領域是動力電池,15 家涉及動力電池的企業的歸母凈利潤有6家增長而9家下降,其背后是政策變動、行業風向轉變和競爭加劇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3)毛利率:受補貼退坡帶來的下游新能源汽車降成本壓力傳導影響,產業鏈整體毛利率呈現走低態勢,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動力電池在內的6個細分領域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考察毛利率增減變動企業數量,大部分細分領域的新三板企業毛利率變動趨勢都顯著分化,擁有優質的產品技術、較高的有效產能、以及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成為在降成本壓力加大、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中的制勝之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