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戰略研究報告。
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和國家科學思想庫,始終高度重視科技發展的戰略研究工作。2007年下半年,中科院組織300多位高水平專家,圍繞能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水資源、先進材料、納米、先進制造、信息、農業、人口健康、生態與環境、空間、海洋、生物質資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區域發展、重大交叉前沿、國家安全等18個領域,開展了“中國至2050年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的戰略研究”,經過兩年多的集中研究,完成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與認可。
2012年年初,為在科技突飛猛進的背景下集中研究近中期科技發展態勢,中科院在白春禮院長的提議和領導下,組織200多位專家開展了面向2020年科技發展新態勢的研究。經過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中國“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間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及建議國家采取的若干政策舉措,最終形成《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分總論、分論、專論三個部分。總論預測和描述了未來5—10年重要領域科技發展的圖景,提出了世界可能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中國可能產生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需要加強或加快布局的科技戰略重點;分論重點針對能源、資源、材料與制造、信息、農業、人口健康、生態與環境、空間、海洋、重大基礎前沿與交叉10個重要領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進行闡述,拓展與豐富了總論的觀點和判斷;專論分別從歷史和未來的視角,闡述了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的關系,歸納凝練了世界主要國家面向2020年的科技戰略,為中國科技戰略的選擇提供了借鑒。
白春禮在新聞發布會上講話。他首先介紹了“面向2020年科技發展新態勢”戰略研究的背景和過程,著重闡述了該研究得出的重要結論。他指出,當今世界科技正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一是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二是大數據科學成為新的科研范式,三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焦點,四是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五是產業科技、國家科技和學院科技三足鼎立、協同發展,六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呈現出全球化競爭與加速流動的趨勢。
經研究綜合判斷,未來5-10年世界可能發生22個重大科技事件,如,中微子振蕩實驗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質消失之謎”,量子信息技術將成為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先導和基礎,石墨烯將成為“后硅時代”的新潛力材料,基于干細胞的新的生命繁衍方式將會出現;中國可能發生的重大科技突破有19個,如量子通信將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普惠計算(e-people)將取得重大進展,干細胞整體研究水平將進入國際第一陣營,煤炭資源清潔高效綜合利用將形成新興產業。白春禮強調,基于上述判斷,中國需要在已有布局基礎上,加強或加快布局一批新的科技戰略重點。
白春禮最后表示,中科院作為國家科學思想庫,將不斷開展戰略研究,緊密圍繞黨和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堅持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全面實施“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把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根本任務,出重大創新成果、出優秀創新人才、出深刻創新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黨組成員李靜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潘教峰以及戰略研究報告科技領域相關院士、專家出席發布會,通報了本項戰略研究的相關情況和重要成果,就相關問題和記者進行了充分互動。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于淥院士、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研究員、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國杰院士、廣州分院陳勇研究員、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周琪研究員,分別在會上介紹了重大基礎前沿與交叉、空間科技、信息科技、能源科技、人口健康領域的科技發展態勢。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出席了發布會。 |